名著閱讀有新招
廣州市初中語文部編版新教材秉承“教讀、自讀、課外閱讀”三位一體的閱讀觀念,致力于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,因此有媒體戲稱它“專治不讀書”。那么它的實際療效如何呢?
12月22日下午,在廣州市第十六中學舉行的部編教材教材培訓會上,兩位語文老師的閱讀教學經驗分享或者能為大家帶來啟示。請各位跟隨小報君,看看她們是如何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對癥下藥、開出良方的,其實實現初中階段400萬字的閱讀量這個“小目標”很容易。
跟帖閱讀有新意,讀完
《紅樓夢》非難事
中山大學附屬中學謝宇珍老師帶來題為“月讀?悅讀,親近經典——中大附中閱讀活動交流”的教學分享。她開展“每月共讀一本書”的活動,要求學生從開始給《契科夫短篇小說選》的兩處批注,到寫《水滸傳》不同主題的讀書筆記,最終進階到通讀《紅樓夢》《平凡的世界》等巨著并完成小論文,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初中學生進行課外閱讀,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謝老師是如何幫助學生完成這一系列的閱讀挑戰,實現質的飛躍的呢?她指出課外閱讀的文本的選擇應以學生為本,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時間,注重體裁多樣化。于是,她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,選取了不同的篇目,在班內開展“閱讀跟帖”的活動。一名學生在完成閱讀后,自由地在大冊子上記下自己的閱讀感受,并傳給下一名同學,下一名同學可針對文章內容或者“樓上”同學的留言發表自己的見解,以此類推,使個人閱讀變為雙向交流,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閱讀熱情。
初中學生讀完《紅樓夢》并寫出小論文,似乎是不可能任務,但謝老師做到了。她在學生閱讀《紅樓夢》前,特意邀請中文系教授為學生進行導讀,成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,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。然后要求學生每天讀一個章回,在第二天課前花幾分鐘的時間就該章回的細節內容進行小測,有效檢驗了學生閱讀的落實情況。隨著閱讀的積累,鼓勵學生自由選擇從人物形象、愛情故事、生活百態等不同角度,撰寫《紅樓夢》讀書筆記,最后分組整理并裝訂成冊,成為同學們見證自己通讀《紅樓夢》的豐碩成果。
▲中山大學附屬中學謝宇珍老師帶來題為“月讀?悅讀,親近經典——中大附中閱讀活動交流”的教學分享。
三位一體道家意,
終生閱讀養成易
廣東實驗中學的楚云老師在自己的教學中,深入思考如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,構建起閱讀教學體系。她借鑒了老子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”的思想,表達了自己對“教讀、自讀、課外閱讀”三者職責的理解:教讀是“一生二”,它重在教閱讀,而不是教課文,老師應教授閱讀方法,把自己的閱讀經驗傳給學生;自讀是“二生三”,自讀不是自學,不能不引導,讀過并不表示讀懂,它應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;課外閱讀則是“三生萬物”,貫通起讀書、思考和實踐。
楚老師說,教師應充當文本與學生的橋梁,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,問出“個性且合理”的問題,而老師應鼓勵學生的個性,并嘗試用新問題來回應學生的提問,實現語文課向課外閱讀延伸、向現實生活延伸、向思想意識延伸的目標。她當場傳授了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三大秘訣:“借助同伴的影響力,努力讓學生無壓力地課外閱讀,不動聲色地讓整書閱讀催生整書閱讀?!?/p>
▲廣東實驗中學的楚云老師分享她的名著閱讀教學心得。
最后,北京大學語文研究所研究員蔡可博士肯定了兩位老師閱讀教學實踐,并進行了簡要點評,指出閱讀應以學生為中心,重視非功利閱讀,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,并強調初中語文部編新教材的教學目標之一在于引導學生多讀書,拓展語言生活,實現提升閱讀素養的效果。
(文 譚素怡 圖 鐘澄安)